殡葬改革利国利民,但不要让产业化下的百姓死不起

  有人说,这个世界很疯狂,往往让你看不透。是的,社会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时代在发展,思想也需要改变。比如说丧葬制度,土葬是中国汉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俗。然而土葬对土地的占用,对树木的毁坏,都有一定的弊端。
  
  施行火葬,有其自然的优势,土地的占用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确实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都能接受火葬,而作为老一辈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一下不能扭转传统入土为安的想法。
  
  改革土葬、推行火葬,实际是国家民政部的原则性规定,综合各方面的考虑而推行的制度。从绿色、卫生、节约土地等角度来看,土葬制度确实有改革的必要,但在传统观念尚未改变之前,只能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
  
  江西是一个革命老区,是一个穷省,农业人口占大部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一般也很难上新闻头条,成为新闻的风云焦点。然而今年夏天,江西多地出现的抢棺砸棺场景,却让江西着实在全国人民面前火了一把。
  
  七月的中国,因为江西高考学子成绩在全国属于前列,其他省份都在抢江西人才,而江西却在抢百姓的棺材。执法队进村入户,强行将村民的棺材抬走,成百上千副棺木,密密麻麻地在空地上堆积如山,挖掘机一锤一锤捣毁,一口口的棺材瞬间化为碎木。
  
  如果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那只有生死了。除了生死,其它都只是人生的插曲。对于生,任何人都没有自主的权利,这也是人生的开始;对于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人生的终结。国以民为本,所以个人生死也是国家非常重要的事。
  
  正因为人的生死对国家的重要,以至于围绕着它们而形成的一系列传统与风俗,对今天的人们产生了、并且仍在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它们以及与它们有关的仪式来获得民族与家庭、家族的归属感,感受那穿透时间的血脉相连。
  
  新时代的人因为学知、见识等原因,对于与丧葬有关的一切已经有了更加理性的、现代的认识,然而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封建历史悠久,在一些地方,仍然有很多人对传统的丧葬模式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对于他们来说,棺材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象征,是死后埋葬的载体,也是入土为安的精神安慰。
  
  改革土葬、推行火葬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与时代发展的冲突下,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春风化雨的说服教育,而不是疾风骤雨,简单粗暴的抢棺砸棺。这不仅是一个制度改革,更是一种民心稳定,思想转变的变革。
  
  就这场抢棺大战而言,声势如此浩大且行动统一、力度空前、成果丰硕,不仅进村入户抢棺、砸棺,甚至扒坟挖棺,却实属罕见,令人瞠目结舌,这也难怪有部分老年人为此呼天抢地、寻死觅活。抢棺背后的驱动力恐怕不仅仅是丧葬改革、移风易俗那么简单。
  
  江西抢棺砸棺的大背景下,却有一家注册资本2亿元、刚刚成立不久的公司——江西省殡葬投资集团,这是一个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致力于“推进殡葬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中国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的江西样板”的集团公司。
  
  殡葬服务标准的提升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件好事,但是,集团化、公司化、产业化运作的殡葬改革,是否真能为百姓带来福利,这不得而知。与此同时多地出现的抢棺大战,是不是纯属巧合,也是耐人寻味。
  
  棺木不仅是传统思想中宿命的终结,土葬的简单,其成本也是普通民众所能承受的。在被迫放弃土葬而行火葬的人,为火葬所花费的费用,如冰棺的租用、遗体的运费、火化的费用、公墓的费用等等,却远远高于一幅棺材和土葬的费用,是很多村民不能承受之重。
  
  吃不起好的可以不吃,穿不起漂亮的可以不穿,看不起病可以熬着不看,上不起花钱多的好学校可以上个花费少的一般学校,但你做不到要死的时候能不死,一直熬着挺着,不能因为死了还要家人为此而负债。
  
  如果殡葬改革,只是让产业化更为合理,让某些公司更有借口通过死人去赢取利益,让死也成为一种奢侈品的话,那在消灭完土葬之后死不起的现象,将会层出不穷,并成为中国大地的又一奇景。
  
  农民的生已是诸多艰难,不要再让死也成为生活的负累。改革的初衷是好的,是时代的趋势,但也需要顾及传统的民风民俗,特别是老年人那千古不化的思想,同时,改革的目的是为社会、为大众提供便利,而不是让民众成为待宰的羔羊。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0

置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