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党的领导体制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由原来的“主席制”变成了“总书记制”,胡耀邦同志从原来的“中央委员会主席”改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于这次大会没有人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所以我们无从知道具体原因,但一个可供参考的材料是:其时已经是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在文革前担任了十年总书记,而他从来没有担任过中央委员会主席。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与1945年的七大有一个很大不同——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分开了,七大设置的书记处实际上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既负责决策又负责执行,书记处著名的“五大书记”分别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而八大则改为政治局负责决策,书记处负责执行中央决策,用毛主席的话说叫“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在人事配置上,邓小平既是政治局常委,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要等到两年后即1958年5月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才被选为党中央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一起讨论决定党和国家的重要问题,又是中央总书记,负责一切重要政策的落实,一身担负起决策和执行大权。
八大选出的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为邓小平,书记为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候补书记为刘澜涛、杨尚昆、胡乔木,共10人。其中,彭真协助邓小平负责全面工作;王稼祥兼任中央联络部部长,负责外事;谭震林是副总理,分管农业;谭政是总政治部主任,负责军队干部;黄克诚是总参谋长(庐山会议后实际去职,1962年罗瑞卿补选);李雪峰负责工业。
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下,由于书记处代表中央抓落实,因此,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都归书记处管。毛主席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发文一律用中央的名义。凡是党政军各方面送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报告、文件,都要先送书记处。一般问题,书记处讨论决定,即可下达、执行。重大问题,书记处先拿意见,再报中央常委讨论、决定。在这样的格局下,周恩来担任总理的国务院,彭德怀担任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的中央军委,都要向书记处报告工作。
担任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可谓位高权重。一方面,他作为政治局常委的一员,直接参与最高决策,另一方面,他又是常委中唯一在书记处工作的人,以总书记的身份领导书记处工作。这种“两栖”的特征使邓小平在政治上处于很大优势:在书记处内,他被看作是代表政治局常委对书记处进行领导和监督,具有一言九鼎的地位,他的决定就往往等同于书记处的决定;在常委内,他又代表书记处向常委陈述意见,报告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治局常委的议题及讨论结果。
在当时,由于政治局并不经常召开全体会议,而书记处则要处理大量日常工作,经常每周开会三四次,常常得到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书记处的成员最早听到毛主席的声音,知道中央的决策,有时候反而比一些政治局委员消息更灵通,在决策方面,更不用说在执行上,影响力比一些政治局委员还要大。
很明显,毛主席是要培养邓小平,他曾说:“我说我们这些人,包括我一个,总司令一个,少奇同志半个(不包括恩来同志、陈云同志跟邓小平同志,他们是少壮派),就是跑跑龙套工作的。”他并直接对邓小平说:“我们(指常委)是医生,书记处是护士,你是护士长。”
由于总书记的位置如此吃重,所以酝酿八大中央名单时,邓小平曾表示不愿意做总书记,怕“不顺”。“不顺”,一是和副主席、党的接班人刘少奇,一是和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刘、周的党龄、资历、年龄、威望,都在邓之上。对此,1956年9月13日,毛主席七届七中全会上说:“他(指邓小平)说不顺,我可以宣传宣传,大家都赞成,就顺了。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在毛主席的鼎力推荐下,邓小平在八大高票当选。
在五十年代,邓小平除了“政治局常委”、“总书记”这样的正式的“头衔”外,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头衔——“副帅”,而“正帅”则是毛主席本人。
事情是这样的:1959年4月初,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七中全会。在4月5日的闭幕会议上,五位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以及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和全体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参加了会议。毛主席以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在讲话中说:“权力集中在常委和书记处,我叫毛泽东,挂正帅,就是大元帅;邓小平挂副帅,为副总司令,我们两人一正一副,你是总书记嘛!我向你们要求这个权力,要你们通过。中央常委七个人,书记处十二个人,十几人集中领导。但要挂帅,没元帅怎么行?我姓毛,毛遂自荐,我要挂帅,六亿六千万人,一千三百万党员,不挂帅不行。”他紧接着又说:“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这是唐朝人的两句诗,好像是《太平广记》上的,要当秦始皇,当秦始皇就要办事,先在常委、书记处讨论,我和邓小平挂帅。邓小平你挂了没有?你敢不敢?你是书记处的总书记,也是常委会的总书记,也是政治局的总书记,你也是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但是你也是我的总书记。不过你还是相当硬的,中央委员会那么多人怎么找到邓小平呢?还是我找为好。”
许多人只知道林彪在文革中被称为副统帅,但并不知道邓小平在文革前早就被毛主席亲口封为“副帅”了,毛主席在全体中央委员面前讲这样一番话,表明他对邓小平的高度信任,也是对他几年总书记工作的高度肯定。
从1956年到1966年,邓小平一共担任了十年总书记。在这十年当中,他既是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最主要的决策者之一,又是最主要的执行者,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在这十年期间的党史、国史上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几位政治局常委刘、周、朱、陈、林,而仅次于毛主席本人。遗憾的是,在关于邓小平的许多传记或回忆文章中,却很少见到对邓小平这段时间活动的记载,即便提到,也往往只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令人费解。
这十年间,发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如整风、反右、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军事教条主义、七千人大会、中苏论战、文艺批判、决策抗美援越、中国首次成功进行核试验、四清运动等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把小平同志作为“副帅”和总书记的历史作用讲清楚,那么将会给后人留下许多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